臨潁縣固廂鄉小師村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村莊,20世紀90年代,該村靠腌制蛋制品遠近聞名,村民們在農閑時走街串巷,把咸鴨蛋賣到全國各地,成了周邊村民致富的榜樣,小師村也因此被稱為“搗蛋村”。在時代發展的步伐中,小師村創辦過村辦企業,后來又發展過租賃經濟,一直堅持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。近年來,小師村領導班子轉變思路,從單一的租賃經濟模式轉變為多元發展之路。如今的小師村經過重新規劃,整體搬遷,已蝶變為現代化的新農村社區。
“搗蛋村”迎來華麗蝶變
10月底的一天上午,陽光明媚,暖風和煦,記者來到臨潁縣固廂鄉同心小師社區。同心小師社區緊鄰107國道,道路寬闊而平整,廣場上各種健身設備一應俱全,可容納近千人的文化講堂內座椅整齊,統一建設的住宅區造型一致,既有有高樓也有獨家小院,現代化的小學和幼兒園分布在住宅區周圍,孩子們在這里自由玩耍學習,完全是一個現代化新農村的形象。
“你看看我們村新建的房子、大舞臺、幼兒園,多漂亮。”帶著孩子在家門口玩耍的村民李保珍告訴記者,家里自來水、天然氣、光纖網都有,門口不遠就有幼兒園、醫院、老年公寓、超市,跟城里沒啥區別。
同心小師社區黨支部書記師干杰告訴記者,同心小師社區由固廂鄉原來的崗東村和小師村共同建設,如今村民已經從舊村整體搬遷,過上了現代化新農村的生活。“過去我們村很有名氣,大部分村民都有加工雞蛋和鴨蛋制品的技術,還有一部分村民從事養殖業,每到農閑時候,村民們就紛紛外出賣咸鴨蛋,我們村的咸鴨蛋能銷售到全國各地,20世紀90年代人均純收入就達到2000元,有‘搗蛋村’‘搗蛋部隊’稱號。”師干杰自豪地說,小師村靠著買咸鴨蛋聞名全國,但這種粗放式的經營模式逐漸適應不了發展的步伐,從1993年開始,村里開始探索集體經濟,建設了種豬場、種雞場等集體企業,但經營四五年后,由于養殖風險大、效益不好,就把場地出租出去了。
師干杰告訴記者,這種租賃模式雖然簡單,但收入太低,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。因此一些租賃合同到期后,村“兩委”就收回了廠房,引進了種羊場和種豬場。村里以土地和廠房入股,企業投入技術和資金,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發展,帶動村民共同致富。“以前村里每年只有5萬元的收入,實行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后,如今收入成倍往上翻。”
“股份制”助力集體經濟發展
在同心小師社區幼兒園記者看到,大大的院子里全部鋪設了彩色塑膠地面,院子里的沙坑內,老師帶著幾個孩子正在玩沙子,教室內傳出陣陣歡聲笑語。師干杰告訴記者,這所幼兒園是和一所幼教集團合作建設的,硬件和師資足可以和市區幼兒園相媲美。“我們村投入土地和房屋,對方負責裝修和運營,雙方協商村集體按45%分紅,對方占55%。”師干杰說,把土地和房屋以入股的形式投入,雙方合作共贏,不僅解決了村里孩子上學的問題,還吸引了周邊村鎮的孩子來上學。如今,這樣的“股份制”經營模式在同心小師社區已經全面鋪開。
記者來到同心小師社區附近的一家“悅美禾農牧發展有限公司”,負責人張航帶領記者參觀種羊場。種羊場占地60畝,主要品種是烏骨羊和杜泊羊,從飼料到配種再到撫養環節一應俱全。投產兩年多來,種羊存欄2000多只。張航告訴記者,他們的目標是種羊數量增加到6000只,然后再發展100戶養殖戶。
種羊場北邊是“漯河市匯鑫發養殖有限責任公司”,負責人李富根是位退休干部,已經在這里養豬十多年了。養豬場外的一條排水渠內種植著蓮花,兩岸栽種著香樟樹和桂樹,豬場院內種植著大量樹木和鮮花,還建有涼亭,看起來和養豬毫不搭邊。“我們正在打造‘美麗牧場’,今后應該不會再聞到豬糞味兒了。”李富根笑著說,傳統的養殖正在被現代化養殖方式取代,臟亂差的養殖場正在變身為美麗家園。
師干杰說,這些企業使用的場地都是小師村的集體企業廠房,集體經濟效益不好,通過投入場地的形式和企業合作,實現雙方互利共贏。同時,也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,對此,老百姓積極性很高。
產業升級百姓得到實惠
通過和優勢企業合作,小師村嘗到了甜頭。如今村“兩委”又和李富根續簽了租賃合同,準備進一步深度合作,讓“公司加農戶”的經營模式更全面,使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。
師干杰說,小師村打造了農民創業產業園,已經吸引十幾家企業入駐。村里準備改造一批廠房,還準備建設冷庫,對肉產品進行分割加工,圍繞農業,畜牧建設大產業鏈,這樣可以創造更多的利潤,提高村集體收入。
如今村里站住了腳,但依然沒有忘記“老本行”。小師村的傳統優勢項目是養殖業和養殖業加工。小師村制作咸鴨蛋已有20多年的歷史,但一直屬于粗放型管理,沒有注冊商標,更沒有形成品牌。如今師干杰帶頭成立了合作社,申報了注冊商標。
“這幾年我們的收入增加了,但資金大多投到基礎設施建設、提高村民待遇上了,村里孩子上學只需交最基本的吃、住費用等。”師干杰說,將來村民待遇會更高,村里還將投入資金建設初中,村里孩子也將實現免費上學。師干杰透露,同心小師社區是一個現代化的新型農村社區,有商業、企業和社區,老百姓可在家創業或者就業,依托原有產業基礎,著力打造鄉村旅游項目。
責任編輯:翟柯